“能不能在魯訊文學獎中設立評選小小說的獎項?”在由中國小說學會、《小小說選刊》、《百花園》聯合主辦的小小說理論高端論壇上,老評論家南丁的一番話,引起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及評論家的爭論。
有評論家認為,小小說是沒有完全進入現有文學體系的邊緣文體,不是現有文學體系的構成,沒有獲得相應的待遇。魯迅文學院副院長胡平指出,小小說的數量在增長,尤其短信文學的發展,成為小小說的另一種延伸的文體,社會技術的進步為小小說發展提供了機遇。但是,如果一味強調小小說的精、短、快、多,會誤入通俗的陷阱。小小說應該繼續走向開放,小小說進入魯迅文學獎的短篇小說評獎不是沒有可能,但就評獎而言,應該將一組小小說作品拿來參評,否則有失公允。
也有年輕的學者提出疑議,認為小小說是時間的藝術,最接近中國傳統的文體,正是它的“不過癮”讓人產生牽掛和回味,不應把它當成快餐。
對此,《小小說選刊》、《百花園》主編楊曉敏表示,倡導小小說文體的意義在于,不僅使更多的作者參與小小說創作,還通過作者的創造性勞動,讓文體獲得最大自由度,以拓展個性。小小說參評魯迅文學獎不是終極目標。只有把小小說文體置放在整個中國文學的大格局中去審視,真正接受嚴格而規范的理論關注,才會形成小小說發展繁榮的良好環境。